谁懂啊家人们!上周带两岁半的果果去儿童乐园,她刚掏出挖掘机就被小哥哥一把薅走。老母亲正犹豫要不要介入,这丫头居然拍拍屁股站起来,跑到滑梯边围观其他小朋友过家家了…原来从社恐到社牛,真的只需要老母亲偷偷做好这四件事!
【1.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社交教练】
去年参加早教讲座时,儿童发展专家提到个冷知识:18个月大的宝宝就能通过观察父母表情来判断陌生人是否可信。有次我在小区和邻居闲聊,果果原本躲在推车后,看我笑着接过人家给的橘子,居然主动伸手要抱抱!后来翻研究报告才发现,哈佛教育学院跟踪了500组家庭,发现父母经常示范社交礼仪的孩子,3岁时主动社交行为比对照组多出47%
。现在我和老公达成共识——每次收快递都要大声说”谢谢叔叔”,电梯里遇到保洁阿姨必定问好,活生生把自己逼成小区著名热情夫妇
【2.藏在游戏里的社交密码】
资深幼儿园园长曾跟我说,躲猫猫才是人类最早的社交模拟器。刚开始陪果果玩时,我只会机械地”躲-找”,直到有次故意把玩偶藏在绘本后面,假装疑惑”小熊会不会在冰箱里呀”,没想到她兴奋地拉着我到处翻找。儿童心理学家说这种”错误引导”能激活孩子的合作意识,果然现在每次玩玩具,她都会把积木递给我:”妈妈搭城堡!”周末我们还开发了进阶版——把玩偶排排坐开茶话会,连家里高冷的猫主子都被迫当起了服务员
【3.真实战场生存指南】
闺蜜家娃在游乐园被推搡时,她老公冲上去就要理论,结果孩子哭得更凶了。后来儿童心理咨询师教了我们三板斧:①观察3秒看孩子反应 ②用描述性语言帮TA表达”小车被拿走了有点难过对吗” ③示范解决方法”我们一起去问问哥哥能不能轮流玩”。上个月在亲子餐厅,果果的餐盘被小卷毛”误拿”,我还没开口,这小机灵鬼已经举着叉子说:”我的面条在跳舞哦,你要看吗?”成功把对方家长都逗笑了
【4.社恐宝宝竟是隐藏大佬】
必须为内向宝宝正名!加州大学做过超有趣的实验:让20组4岁孩子在陌生环境自由活动。结果显示,那些安静观察半小时后才加入游戏的孩子,反而能更快建立稳定玩伴关系。表姐家儿子就是典型,每次聚会都缩在角落,结果上个月生日收到全班手写贺卡——原来他每天默默帮同学收拾蜡笔!现在果果遇到腼腆小朋友,我都会掏出秘密武器:”要不要看会说话的佩奇书包?”(其实就是录音贴纸啦)成功率高达80%!
上周发生件特感动的事:果果主动把泡泡机借给哭闹的小妹妹,还学着我的样子拍拍人家:”没关系哦,哭完就有彩虹啦~”突然想起半年前她还是见人就往我裙子后钻的小鹌鹑,原来那些刻意练习的瞬间,早就种在了她心里。所以正在焦虑的新手爸妈们,不妨把这篇干货存在手机里,说不定下个转角,就能遇见孩子带给你的惊喜呀~